教学运行与质量管理

湖南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我院本科教学工作,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院的办学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教学是学院中心工作的理念,根据学院应用型、教学型本科的办学定位,以项目建设引导和推动学院教学工作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思路

深刻领会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意义和蕴含的新理念,根据学院定位并结合学院教学工作的实际,理清思路,制订目标,主要从教学基本建设、师资建设、学风建设三个方面,逐项落实教学质量工程的任务和要求;争取在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学生自主创新试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示范实验中心、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特色专业点建设等项目上加强建设与培育,突出特色。把实施质量工程与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真正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建设内容

(一)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注重专业内涵,发展特色专业

1)建设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我院教学资源情况,加强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有计划地发展应用性和互补性强的新专业,不断改善新办专业办学条件,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集中力量整合培育在省内处于先进水平,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特色明显和优势突出的专业,通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整体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形成结构基本趋于合理的专业布局,本科专业达到45个左右;在已有4个省级重点专业和4个院级重点专业的基础上,建设2-3个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并力争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其中1-2个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实施办法与步骤

1.根据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与2010年教育发展规模,结合我校学科分布、学科层次及今后发展定位,规划学校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和专业建设总体目标。进一步发展适应机、电、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有基础支撑的应用型专业、互补性专业;优先增设相关基础学科、人文社科和管理学科及其他应用学科本科专业。通过努力,确保本科专业设置数增加到45个左右,专业学科门类增加1-2个,更好地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

2.优化学科专业,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强化重点学科对重点专业的支撑作用。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对三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企业管理、应用化学,要进一步完善其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好的建设效果,对院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学科,要着力培育,加强建设。

3.积极培育品牌专业,努力建设特色专业。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实施树品牌、创特色的专业建设战略。依托省、院级重点建设学科的支撑,将省级重点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轻化工程和院级重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纺织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作为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促进全校专业建设的总体水平有明显提高。

4.大力扶植新办专业,确保教学质量。加大新专业的投入与师资队伍建设,使各个新专业都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招生与就业形势比较好,确保新办本科专业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办学水平、学位授权评估,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二)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建设目标

完善学院标准课程系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建设。十一五期间,建设150门系级精品课程和50门院级精品课程,其中5—8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1—2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改革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教材,大力开展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建设一批富有特色、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材,公开出版教材80部,其中重点加强省、部级规划教材建设力度,力争6部左右进入省、部级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加强网络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结合双语教学改革,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

2)实施办法与步骤

1.根据十一·课程建设规划,按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种课程类型,统筹规划课程建设体系,分学科、专业全面落实课程建设任务,学院开设的所有本科课程,在教师配备、教材选用、教学考核、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应达到本科教学的课程标准,成为标准课程。

2.抓好系级精品课程建设。各系(部)在学院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下,根据自身实际,立项建设系级精品课程,制定相应课程建设规划;建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要按照标准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制订系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系级精品课程建设。十一·期间,学院建设150门左右系级精品课程。

3.大力加强院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以精品课程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示范课程。学院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课程教学,学院对精品课程实行目标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进行动态管理,实行年度精品课程检查制度。十一·五期间,校级精品课程达到50门左右,力争省级精品课程总数达到5—8门左右,其中1—2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4.积极推动双语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利用外语以及原版教材讲授课程;积极选派专业课教学效果好、英语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到重点大学进行双语教学进修,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力争十一五期间各本科专业至少有2门以上课程使用双语教学,生物、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双语授课比例10%,其中有1门以上课程成为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

5.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应用的建设原则,加大教材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学院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设立学院教材建设专项基金,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意识,以课程改革建设成果为依托,通过立项形式进行教材建设,争取编写公开出版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适应性强的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通过组织力量,科学总结,充分挖掘,精心培育学院应用型特色和优势项目,重点支持特色教材建设。树立精品意识,锤炼国优省优教材,力争有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入选国家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继续坚持教材的择优选用原则,确保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进课堂,保证教学质量。

6加强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定期开展网络教学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力争通过系列建设和培训,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和网络教学的课时比例达20%以上。建立课件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网络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全院院级、系级精品课程均必须实行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建设目标

注重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快实验室建设,积极发挥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纺织基础实验中心、电气与信息基础实验中心等省级示范实验室的辐射示范作用。改革用人制度,强化实践教学队伍建设。逐步扩大全开放实验室比例,全面推进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增加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理顺和完善实验管理体制,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设3-5个特色鲜明的工程实训中心;加大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改革力度,有计划地选择建设3-5个校外示范性实习教学基地。争取有1个以上的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示范实验中心建设项目。

2)实施办法与步骤

1.按照学院确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教学指导方针,构建和优化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积极实施教育部批准我院立项的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全面带动实践教学。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实行院、系两级实验室管理体制。

2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管理,注重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时间,保证质量。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40周,文、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38周,专业主干课程开设实验课占该门课程总学时20%。确保每个专业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100%;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逐步达到实验课时总数的80%;加强统筹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逐步做到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全面推进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实行因材施教,形成有利于学生潜力发挥和能力培养的三自实验教学模式。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建设高水准的工程训练中心。各教学系要拓展与企业合作的渠道,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能满足本系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系要建立起13个多方受益、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企合作教育试点工作,创建校企合作教育的新机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工程训练中心的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实习基地条件,并着力建设现代制造技术部分。

4.稳定、充实实践教学人员队伍,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改革用人制度,从企业中招聘一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与现有教师形成互补优势,共同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5.抓好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纺织基础实验中心、电气与信息基础实验中心等实验中心的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再申报成功12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建设实验室;其中争取有一个以上的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示范实验中心建设项目。

6.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和审核,并建立检查评估制度。

(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

1)建设目标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加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理念,设计体系和设计方法的研究,以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为切入点,以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纺织工程三个专业为突破口,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力争列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不断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2)实施办法与步骤

1.努力探索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运行与质量保障机制。根据学院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擅应用十二字教学指导方针,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计划符合学院的办学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素质,逐步推行学分制教学;提高选修课比例,实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努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稳步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创造条件,在修订完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妥善完成学年制到学年学分制过渡,为实现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逐步分专业推行主辅修制,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跨专业学习(或辅修第二专业),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

4.继续开设跨系科和全院性的选修课。在开设全院性文化素质课选修的基础上,鼓励开设跨系科的选修课,加大全校性选修课的数量和种类,规范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办法,并逐步与学分制接轨,促进学生个性提高和全面发展。

5.采用教师科研学生参与制和专门项目申报立项制两种方式,积极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由组队、自主提出科研项目、自己寻找教师的三自方式,开展自主性学习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积极鼓励教师接收本科生(特别是大三学生)进入教师实验室或课题组参与科学研究活动,逐步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和高年级学生进实验室制度,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为具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安排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制定科研计划,带领他们开展科研活动,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依托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提倡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学院每年安排20万元以上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费,每年资助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50项,为学生科技创新、成长成才搭建脱颖而出的平台,支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

6.加强组织与指导,进一步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重点抓好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机械设计创新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广告设计竞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竞赛活动;积极开展普及性、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校园内营造起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及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考试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学术和教学水平

1)建设目标

按照扩充数量与提高素质并进,优化结构与稳定队伍并举,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并重的原则,大力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优秀人才,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以造就教学名师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制度;加大师资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政治上关心教师成长,工作上、生活上着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干事业的良好环境,将教书育人的业绩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和鼓励教师爱岗爱校,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力争建设1个以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教学团队。

2)实施办法与步骤

1.健全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完善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三级教师奖励体系,激励广大教师教育书人,做出成绩。严格执行教学工作纪律,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以及各种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对教师执行教学工作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办法,及时进行处理。

2.注重师德教育。按照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要求教师依法执教、恪尽职守;敬业爱岗、锐意创新;求真务实、端正师风;关爱学生、教书育人;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大力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师工作和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在教师职务评审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鼓励教师积极承担科研工作,撰写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支持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尤其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4.大力推进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院按学科专业分类,建设5-6支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院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撰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其中力争1-2支教学团队,进入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还要通过各方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申报成功1支以上国家级教学团队。

5.进一步做好院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教学名师的遴选活动。鼓励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第一线,鼓励教学名师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定期开展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评选活动,促进学科队伍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教师,每三年评选一次院级教学名师,十一五期间,力争有1-2名教师进入省级教学名师行列,1名教师受到国家级表彰。

6.定期开展教风宣传教育和检查评比活动,在全院大力倡导严教、善教、乐教的教风,培育笃学、善学、求索的学风,努力形成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校风。鼓励教师爱岗敬业、严格管理。以就业为导向,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结构体系的调整、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同时大力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管理体制建设

1)建设目标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完善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健全加强教学质量标准执行信息反馈与教学质量日常监控的制度,落实教学质量责任制。加强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强化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制定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并与责、权、利挂钩,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2)实施办法与步骤

1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重点加强教研室建设,逐步将教学管理的重心和主体下移至各教学系(部)。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校、系二级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结构,提高业务素质,细化管理办法,完善教学工作流程。

2.建立由学院、系(部)、教研室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网络。继续加大干部听课力度,要求各级党政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师生意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学督导通过随机听课、检查教学工作等方式,把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意见及时反馈,使全校的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质量监控过程中。

3.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评估引导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工作改进的方向,激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与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办法。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

4.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进一步沟通教与学的关系,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学生、督导、教学质量评价、期中教学检查、干部听课等获取信息的反馈机制。对这些信息应及时进行处理,做出快速反应和相应的工作调整。

5.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适当调整、充实管理人员,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激励机制,做到稳定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通过加强培训与考核,使管理人员掌握管理方法,应用信息技术,初步实现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增强服务意识,树立奉献精神,真正做到积极主动为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6.深化、完善系(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活动。重点评估各专业常规教学管理、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采取常规检查评估和专项检查评估、一般检查评估和重点检查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考核和检查评估,逐步形成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学检查评估体系。

湖南工程学院

00七年三月


区号:0731 邮编:411104 传真:58688512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福星中路88号
Copyright© 2018-2022 湖南工程学院 教务处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